上回說道,春秋戰國時期的釬焊技術就已經很成熟了,其實在戰國時期,古人所制造的武器,比如:鋼打造的刀刃、熟鐵打造的刀背,這些一般都是經過加熱鍛焊而成的。
根據明朝宋應星的**著作《天工開物》一書記載:中國古代將銅和鐵一起入爐加熱,經鍛打制造刀、斧;用黃泥或篩細的陳久壁土撒在接口上,分段煅焊大型船錨。
同時期的大馬士革也曾用鍛焊制造兵器。
古代焊接技術僅僅停留在鑄焊和鍛焊還有釬焊的水平上,并且長期沒有進步。使用的火源都是平常的爐火,爐火的溫度低,并且熱量不能集中,不能實現大截面、長焊縫工件的焊接,只能利用與裝飾品和簡單的工具與武器的制作上。
時光飛逝,到了19世紀初,英國人戴爾斯發現:電弧和氧乙炔焰兩種能局部熔化金屬的高溫熱源。
到了1885-1887年,蘇聯的別納爾多斯發明碳極電弧焊鉗,又在1900年又出現了鋁熱焊。
1887年,美國人湯普森發明了電阻焊,并將其利用與薄板的點焊和縫焊,其中縫焊是壓焊中*原始的半機械化的焊接方法。隨著縫焊的發明,工件被兩滾輪推送前進。
到了20世紀初,碳極電弧焊和氣焊被人們發現并應用,同時還出現了薄藥皮焊條電弧焊,電弧焊的電弧比較穩定,熔池在焊接時可以受到熔渣的保護,從此焊接質量得到極大的提高,手工電弧焊進入實用階段,并且在20年代初,電弧焊是當時人們*重要的椅子焊接方法。
在此期間,美國出現了**臺自動焊接設備,諾布爾里利用電弧電壓控制焊條送給速度,制成自動電弧焊機,從而開啟了焊接機械化、自動化的開端。1930年,美國人羅賓諾夫發明使用焊絲和焊劑的埋弧焊,焊接機械化得到進一步發展。40年代,人們為了適應鋁、鎂合金和合金鋼焊接的需求,鎢極和熔化極惰性氣體保護焊相繼問世。
二十世紀世紀20年代開始使用閃光對焊方法焊接棒材和鏈條。至此電阻焊進入實用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