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霞,孟翠巧,申麗旻,趙鶴齡,程 彤
[摘要]目的 探討間歇氣壓療法(IPC)減輕膿毒癥患者組織水腫的療效。方法 選擇本院2007年10 月—2011年3月 ICU 和CCU 收治的膿毒癥伴有組織水腫的120例患者,尿量<0.5ml /(kg.h),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呋塞米20mg靜脈注射,IPC組給予呋塞米20mg靜脈注射后立即進行間歇氣壓**,分別記錄兩組應用呋塞米前和后0.5h、1h 和2h 的尿量和髕骨上緣15cm和髕骨下緣10cm大腿周徑的值。結果IPC組與對照組在應用呋塞米后0.5h、1h 和2h髕骨上緣15cm和髕骨下緣10cm的大腿周徑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 <0.05);尿量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 >0.05)。結論IPC不能使尿量增加,但可短期減輕膿毒癥患者的下肢水腫,增加IPC**頻次,水腫減輕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關鍵詞] 間歇氣壓療法;膿毒癥;減輕;組織水腫
膿毒癥是人體對感染或創傷產生過度的全身性炎癥反應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病癥,在內**及炎性介質的作用下出現****內皮細胞的廣泛損傷。膿毒癥患者往往存在****滲漏綜合征,伴發組織水腫。SCLS滲漏期的主要病理生理特點是全身****通透性增加,大量血管內液體進入組織間隙,有效循環血量降低,組織灌注不足。臨床上表現為進行性全身水腫、體質量增加、液體潴留、胸水、腹水、肺水腫、低蛋白血癥、低血壓、少尿等,此期如**不當或**不及時,可因組織灌注不足而發生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SCLS **的目標是將組織中滲漏的水“拉”到血管內并通過腎臟排出,從而減輕全身水腫。空氣波壓力**儀是一種梯度連續性加壓裝置,能使組織間隙的過量積液由肢體遠端向近端擠壓,促進靜脈血和**沿生理方向回流,減輕肢體水腫。本研究在集束化**SCLS的基礎上輔以IPC,觀察患者尿量和大腿周徑的變化,了解間歇氣壓**減輕下肢水腫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7年10 月- 2011年3月,本院ICU和CCU膿毒癥伴組織水腫患者120例,其中男76例,女44例,平均年齡(72±11)歲。入選患者均符合2001年12月“國際膿毒癥定義”會議指出的重度膿毒癥診斷標準。
1.2 研究方法 將受試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IPC**組和對照組,各60例。所有受試對象均留置導尿管,尿量<0.5ml /(kg . h),并對所有受試者進行集束化**,包括早期液體復蘇、抗感染、機械通氣、強化胰島素**、加強營養支持、抗凝等。對照組給予呋塞米20mg靜脈注射,IPC組給予呋塞米20mg 靜脈注射后,立即應用空氣波壓力**儀對患者行雙下肢氣壓**,**模式:壓力從第(1+2+3)腔起,每次3個腔連續移動到第(10+11+12)腔,壓力60mmHg,**時間15min。分別記錄呋塞米應用前和應用后0.5h、1h 和2h的尿量和髕骨上緣15cm、髕骨下緣10cm 處大腿周徑的值。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主要統計指標均進行正態性及方差齊性檢驗,組間均數比較用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或t 檢驗。
2 結果
2.1 基礎臨床情況IPC組與對照組比較,年齡、性別構成、體質指數(BMI)、臥床時間和APACHⅡ評分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IPC 組與對照組的基本情況比較 (`x±s)
項目 IPC 組(n=60) 對照組(n=60) P 值
年齡(歲) 72.1±10.7 71.2±9.8 0.63
性別(例,男/女) 40 / 20 36/24 0.59
BMI(kg/㎡ ) 23.11 ±3.80 22.53 ±2.88 0.51
臥床時間(天) 12.3±7.4 12.0 ±7.3 0.82
APACHⅡ評分 19.4 ±6.7 20.7±6.9 0.46
2.2 IPC組與對照組的尿量和大腿周徑比較
應用呋塞米后0. 5h、1h 和2h ,IPC組與對照組的髕骨上緣15cm、髕骨下緣10cm 處大腿周徑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尿量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 >0.05)。見表2。
表2 IPC 組與對照組的尿量和大腿周徑比較(`x±s , n=60)
參數 IPC組 對照組 P 值
尿量[ml/(kg·h)]
呋塞米應用前 0.32±0.16 0.33±0.15 0.725
呋塞米用后0. 5h 0.36±0.15 0.34±0.14 0.452
呋塞米用后1h 0.40±0.11 0.36±0.17 0.129
呋塞米用后2h 0.36±0.11 0.34±0.13 0.365
髕骨上緣15cm大腿周徑(cm)
呋塞米應用前 51.6±2.3 51.5±2.7 0.828
呋塞米用后0. 5h 50.3±2.2 51.3±2.4 0.019
呋塞米用后1h 50.4±2.3 51.2±2.0 0.044
呋塞米用后2h 50.6±2.3 51.4±2.1 0.049
髕骨下緣10cm 大腿周徑(cm)
呋塞米應用前 39.5±2.6 39.6±2.7 0.837
呋塞米用后0.5h 38.1±2.7 39.3±2.5 0.013
呋塞米用后1h 38.5±2.6 9.5±2.4 0.031
呋塞米用后2h 38.7±2.6 39.6±2.2 0.043
3 討論
3.1 IPC 減輕水腫的機制 IPC 能促進血液、**液回流,有效**肢體**水腫、**管炎以及靜脈手術后等各種原因引起的**管損傷所致下肢腫脹。IPC **時由于血流速度增大,可以增加局部氧和其他營養成分的供應,促進新陳代謝,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促進滲出液的吸收,加速病理產物的代謝和排泄,因而具有消除腫脹的作用。2008年嚴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指南A級推薦:對膿毒癥病人如果有使用肝素的禁忌情況(如血小板減少癥、嚴重凝血病、活動性出血、新近發生的顱內出血等),可以改用機械的方法(彈力襪、間歇性壓縮裝置)進行預防深靜脈血栓的**,除非有外周血管**。在嚴重膿毒癥、有過深靜脈血栓病史的十分高危的病人,推薦****和機械**聯合應用。
3.2 觀察呋塞米應用2h 內尿量和大腿周徑的原因呋塞米的消除半衰期為1/2 ~1h,作用持續時間為2h,因此我們觀察呋塞米應用后的2h 內尿量和大腿周徑。
3.3 IPC 減輕膿毒癥患者組織水腫的療效 本研究證實,IPC 可以將滲漏到組織間隙的部分水“壓”到血管內,短期內能使膿毒癥患者的大腿周徑縮小0.8 ~1.4cm,但**結束2h 后又基本回復到**前水平。理論上,及時應用呋塞米可促進腎臟將這部分“水”排出體外,但因患者病情危重,APACHⅡ評分在15 ~28 分之間,多個臟器已處于損傷或衰竭階段,尿量增加并不顯著。由于原發**未完全控制,****通透性依然存在,加壓**撤除后,組織水腫又逐漸回復甚至繼續加重。為使組織內的“水”回到血管內的時間更久一些,以維持患者更理想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和氧合,增加間歇氣壓**的
頻次可能會更好。在整個**過程中,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無不適主訴,依從性較好。
綜上所述,IPC 不能使尿量增加,但可短期減輕膿毒癥患者的下肢水腫。增加IPC **頻次,縮短IPC **間隔,水腫減輕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參考文獻]
1 Druey KM, Greipp PR.The systemic capillary leak syndrome.AnnIntern Med, 2010, 153(2): 90 -98.
2 Xiaomei Feng, Yimin Hu, Jingjing Ding, et al.Early treatment with hydroxyethyl starch 130 /0.4 causes greater inhibition of pulmonary capillary leakage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than treatment instituted later in sepsis induced by 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 in rats.Ann Clin Lab Sci, 2007,37: 49 -56.
3 張永利,萬獻堯.****滲漏綜合征.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6,29(12)A:10 -13.
4 Kozanoglu E, Basaran S, Paydas S, et al.Efficacy of pneumatic compression and low -level laser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mas-tectomy lymphoedema: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9,23:117 -124.
5 Levy MM, Fink MP, Marshall JC, et al.2001 SCCM /ESICM /AC-CP/ATS/SIS Inte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nference.Crit Care Med,2003,31:1250 -1256.
6 劉春霞,孟翠巧,申麗旻,等.間歇氣壓療法的臨床應用進展.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0,31(7):825 -827.
7 黃士明,孟路陽,王曉棟,等.氣囊脈動式氣壓**儀**下肢**水腫臨床觀察.2004 年浙江省外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2004:121 -122.
8 Dellinger RP, Levy MM, Carlet JM, 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Intensive Care Med, 2008,34(1):17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