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新 張利峰 趙曉鷗 劉廣林
間歇性氣壓**儀(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可用于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改善因動脈病變所致下肢循環障礙,減輕**水腫和促進慢性潰瘍**。本科近2年用間歇性充氣**處理下肢創傷性腫脹,取得良好效果。但不同充氣方案對創傷后非感染性水腫的影響效果未見文獻報道。本研究目的是觀察不同充氣模式、壓力和**時間對促進水腫吸收的影響,以篩選出*佳的**方法。
資料與方法
一、對象
選自2001年1月~2002年4月在本院骨科**的患者27例,男11例,女15例,平均年齡(65.15±16.25)歲。其中股骨粗隆骨折12例,股骨頸骨折7例,股骨頭壞死3例,股骨干閉合性骨折2例,膝骨關節病2例,下肢軟組織創傷1例。除3例保守**外,其余鵝頭釘內固定11例,空心釘內固定1例,股骨頭置換術5例,全髖關節置換術3例,股骨鋼板內固定2例,膝關節手術2例。除外深靜脈血栓形成或感染性水腫患者。
二、方法
用四肢氣壓循環裝置**,除1例因軟組織創傷嚴重于傷后30d開始**外,其余均于術后或傷后(1.69±1.40)d開始**。選擇**參數模式分別為生理(physiologic)、壓縮(compressive)、交替(alternative);其峰值壓力分別為5,6和7kPa,;**時間為20,40和60min。根據SPSS8.0統計軟件(generate orthogonal design),選用L27(33)正交表確定模式、壓力和**時間組合的方案和編號,按患者開始**的先后順序安排**,每日1次。每次**前、后有專人測量臏骨上緣上15cm處周徑,分別計算第1次和第2次**前、后周徑的變化率:(**前周徑-**后周徑)/**前周徑×100%。
三、統計學分析
用廣義因素分析(GLM general factorial analyses)中正交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比較模式、壓力和**時間各水平間的差異有無顯著性。檢驗水平α=0.05。
結果
不同模式、壓力和時間下充氣**前、后股部周徑的變化見表1,各種**方案均能迅速縮小股部周徑。生理、壓縮、交替模式下充氣**使股部周徑分別減少了2.08%,3.17%和3.08%,3種充氣模式下股部周徑減少幅度的差異有極顯著性(F=5.71,P<0.01)。其中壓縮模式充氣**的效果*好,交替模式次之,生理模式相對較差。壓力從5 kPa 遞增到7 kPa 時股部周徑分別減小2.10%,2.79%,3.48%,3種壓力的差異有極顯著性(F=7.03,P<0.01)。說明用7 kPa的壓力*好,6 kPa次之,5 kPa相對較差。隨**時間由20 min增加到60 min,股部周徑僅縮小2.66%~2.87%,且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F=0.43,P>0.05),說明充氣20~60 min的**效果無明顯差別。由此可見,選擇壓縮模式、7 kPa、20 min方案**下肢創傷性肢體水腫效果*好,也經濟。
討論
本研究觀察對象為外傷或手術致下肢近端創傷后局部炎性水腫患者,他們均有因創傷后疼痛和臥床、下肢肌肉不活動或活動減少所致的**和靜脈回流減少引起的局部水腫。選擇間歇性充氣**的*低壓力為5 kPa,遠大于****平均有效流體靜壓3.13 kPa(23.5 mmHg)和靜脈端有效流體靜壓2.47 kPa(18.5 mmHg),故有利于液體從靜脈回收迅速減輕水腫。壓力越大,靜脈回流、水腫吸收效果越好。本組患者多數為下肢創傷的老年患者,考慮壓力過大可能引起創面疼痛,靜脈回流過快導致心臟前負荷增加以及可能影響小動脈灌注,故選擇的*高壓力未超過7 kPa。增大峰值壓力是否能夠提高消腫效果,尚待進一步研究。
壓縮模式和交替模式均是從足部向近心端漸進充氣加壓,與靜脈回流方向一致,兩者所不同的是,壓縮模式每次循環從遠端由單腔漸增到6腔,同時充氣加壓,維持遠端壓力,促進靜脈回流始終流向近心段;而交替模式僅為單腔交替充氣加壓,不可避免地使游離液體或回流到靜脈或**管內的液體擠向兩端,故消腫效果不及壓縮模式。生理模式則先由近端的單腔開始充氣加壓,每循環1次,呈階梯狀漸進增加相鄰一個腔的充氣加壓,周而復始,需經歷5次循環后才有1次同壓縮模式一樣充分的從足部向近心端充氣加壓過程,故消腫的效果有限。
本研究提示,從**20 min延長到60 min并不能加速消腫效果。從經濟方面和消腫的效果考慮,認為選擇壓縮模式、7 kPa峰值壓力,20 min**時間為**本組患者的*佳方案。
參考文獻
1 Chen AH,Frangos SG,Kilaru S,et al.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s-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action.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01,21:383-392.
2 Whitelaw GP,Oladipo OJ,Shah BP,et al.Evaluation of 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s.Orthopedics,2001,24:25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