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M402程序制作時數據來源有兩種類型:
1 MACHINE DATA 2 CAD DATA 。**類,MACHINE DATA 是原有的機器程序數據,可以是PT200系統中FILER文件,也可以是同系列設備類型的程序格式文件MACHINE DATA 數據文件可以直接從LINE CONVERTER 中導入,進行重新優化成我們所需的程序文件。**類CAD DATA 是其它不同貼片機設備類型使用的程序文件數據,如我們車間有MV機程序文件,MK機程序文件、JUKI機程序文件。這些文件數據,不能直接為我們使用,必須經Microsoft EXCEL軟件處理后才能使用.這類數據必須按以下要求處理:
1只保留X.Y坐標數據,貼裝角度,部品名稱,部品代號五列數據,其余統統刪除.
2 X.Y坐標數據中不允許有負數,數值大小由原始座標數據除以1000/-1000所得,若是正數除以1000若是負數除以-1000.
3 貼裝角度由原始貼裝角度減去90°所得.
4 經EXCEL處理后必須以CSV格式保存。
CAD DATA 按上述要求處理后才能在LINE CONVERTER 中導入使用,并且必須以CSV(CSVCAD.MAP)格式打開。
二、松下貼片機CM402介紹
部品庫的作成
CAD DATA經處理導入LINE CONVERTER后,只完成BLOCK DATA轉化、BOARD DATA、BLOCK ATTRIB DATA 、MARK DATA、COMPONENT DATA都未完成。BOARD DATA、BLOCK ATTRIB DATA 、MARK DATA這些數據可以用游標卡尺直接量取所得。而COMPONENT DATA作成相對復雜。這里重點介紹一下部品庫(COMPONENT DATA)的作成方法:
1、在PART LIBRARY EDITOR中選擇UPDATE當天日期搜索選項,將CAD數據中剛導入的PART NAME全部搜索出來。
2、根據Z軸表和標本,對相應部品代號的部品名稱進行部品庫編輯,
3、部品庫建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元件庫的**性,即部品庫中不能存在相同的部品名稱 ② CHIP Name的標準性 ③ FEEDER(包裝方式)和NOZZLE選擇的準確性,即要求應根據部品尺寸的大小正確選擇FEEDER和NOZZLE ④ 識別代碼選擇的準確性 ⑤ 尺寸設定的準確性。
4、按以上要求建立一個標準部品庫后,使用COPY命令將其拷貝,然后將與該標準部品庫相同類型的部品名稱選擇中,進行一一粘貼,粘貼時選擇PASTE DATA,此時選中的部品名稱的部品數據與標準部品庫的數據完全一樣。
5、按上述部品庫作成方法,將部品庫數據一一完成。
三、松下貼片機CM402介紹
程序優化
當BOARD DATA、BLOCK DATA、MARK DATA、COMPONENT DATA編輯完成,并數據檢測OK后,方可進行程序優化。程序優化是程序制作的關鍵,程序優化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設備效率的發揮。PT200系統會根據貼裝坐標數據,部品尺寸大小,料架,NOZZLE等信息進行自動優化,優化的結果存在較嚴重的不平衡和不合理性,這時我們必須進行手動優化。手動優化時必須注意以下要點:
1各個TBL的貼裝點數盡量相等 。
2 各頭部吸料來回次數盡量相等 。
3 使用相同NOZZLE的部品材料應放在同一TBL上。
4 使用雙邊料架只上單邊的材料時應上在同一邊(左邊或右邊),這樣NOZZLE可以同時吸料。
5 各TBL材料位置的編排應放在離Line Camera距離*近的位置7—20號站位之間,減少頭部吸料的行程,節約時間。
6 大部品元件應放在TBL3 、TBL4貼裝,若放在TBL3 、TBL4貼裝,因設備搬送速度快、大部品慣性大易造成移位。
7 各TBL貼裝點數不相等時,應將貼裝點數多的放在TBL1、TBL3貼裝,因TBL1、TBL3吸料位置到平臺貼裝位置距離短于TBL2、TBL4,可減少頭部行程。
以前我們做一個新程序,一般需要1-2小時才能完成,經過總結經驗按上述步驟要求與技巧現在0.5-1小時便可完成,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實際貼裝速度均可達到0.09S/點左右,當然這個速度離理想值(0.08/點)還有一定差距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的去努力研究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