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波壓力**乳腺癌術后患者上肢**水腫效果觀察
Effect of Air Wave Pressure Therapy on Upper Limb Lympbedema of Postopera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趙雅榮,隋文慧,鄒玉紅
摘要:
目的:探討應用空氣波壓力**乳腺癌術后患者上肢**水腫的**效果。
方法:對22例上肢**水腫患者采用空氣波壓力**2個療程。
結果:**后患者普遍反映肢體輕松,活動靈便,皮膚張力下降。**前后患肢4個測試點周徑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均P<0.05)。
結論:空氣波壓力**乳腺癌術后上肢**水腫,效果較好,操作簡便,使用**、無痛苦。
關鍵詞:乳腺癌;空氣波壓力;上肢**水腫;周徑
據報道,按目前的常規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方法,術后上肢**水腫的發生率為6%~62%,并且發生率隨時間推移而逐漸增加,術后3~6個月的發生率可從5%上升到11%,77%患者在術后3年內發生,之后水腫的發生率以每年l%的幅度增加[1]。目前沒有一種手術或非手術療法能完全恢復受累肢體。國內目前常用的物理療法有適時運動、抬高患肢、向心性按摩、戴彈力套袖等,效果均不理想。
我院2004年12月引進空氣波壓力**儀**乳腺癌術后上肢**水腫患者22例,效果滿意,現將方法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2例均為女性,年齡40~68歲,平均51.8歲。右上肢9例,左上肢13例。水腫7年2例,年8例,<1年5年2例,l~210例。**前均經彩色B超證實無上肢靜脈血栓及外源性壓迫所致水腫。
1.2 方法
1.2.1 **方法 檢查空氣波壓力**儀,設定壓力80~180 mmHg,患者取平臥位或坐位,將患肢放在可充氣的套袖內,固定,打開開關,從手指末梢開始充氣,逐步至肩部[2]。**充氣時將*大氣壓由低調高,以患者感覺舒適和耐受為限。1個周期為50 s(充氣40 s,放氣l0 s),25min/次,2次/d,20次為1個療程。本組均完成2個療程。
1.2.2 評價方法 **前用皮尺測量患肢周徑,將上肢分為三角肌下緣,肘橫紋上1 cm(下稱肘上),肘橫紋下1cm(下稱肘下),腕橫紋上1 cm(下稱腕上)處4個點,療程結束后再次測量對比[3]。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符號秩和檢驗。
2 結果
**后患者普遍反映肢體輕松,活動靈便,皮膚張力下降。**前后患肢4個測試點周徑比較,見表1。
3 討論
乳腺癌術后**水腫是一個慢性過程。隨著瘢痕的形成及組織纖維化,水腫會進行性加重,隨著時間的延長,水腫會成為不可逆性。這也是目前沒有一種療法能完全恢復受累肢體的主要原因。
空氣波壓力**儀為多腔房、序貫性、周期性,可調節的壓力梯度泵,符合**、血液回流的代償機制,通過加速血液回流,促進**管一靜脈短路的開放及毛細**管的再生,而起**性作用。同時通過壓力泵的序貫性、周期性由遠端至近心端加壓(指尖壓力*高,肩部的壓力*低)有效地促進肢端靜脈回流,移出組織內富含蛋白的液體,使組織間隙膠體滲透壓降低而減輕水腫,并預防組織纖維化的發生。同時組織滲出液的有效吸收,加速致炎產物吸收,減少了炎性產物對外周感受器的刺激,從而使疼痛減輕,而疼痛的緩解又利于患者主動配合活動,形成術后恢復過程的良性循環[3]。
本研究結果顯示,**后患肢4個測試點的周徑較**前顯著縮短(均P<0.05),表明空氣波壓力**乳腺癌術后上肢**結水腫效果較好。另外,該方法操作簡便,使用**無痛苦,快捷省時、費用低廉。患者易于堅持,便于觀察。
由于本療法使用時間較短,觀察例數較少,遠期療效仍不清楚,擬對療程的合理時間及間隔時間做進一步觀察探討。
參考文獻:
[I] 陳玲.孫曉宏,李涌濤.梯度壓力**儀在**乳腺癌術后并發上肢水腫中的應用效果[J].新疆醫學,2006,36(6):124-125.
[2] 曹新建,曹翠琴.空氣波壓力**儀配合維生素E霜外涂**老年患者輸液外滲[J].護理學雜志,2007,22(19):40-41.
[3] 姜國良,陳勇,王翠琴.梯度壓力**儀**糖尿病性下肢水腫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05,21(9):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