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波壓力**儀在預防乳腺癌術后患肢**水腫中的應用
王 帥
中圖分類號:R473.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6411(2011)10-0065-02
摘要 目的 探討空氣波壓力**儀預防乳腺癌術后患肢**水腫的效果。方法 將120例乳腺癌且行改良根治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6O例。2組患者均行常規乳腺癌術后護理,并由責任護士按規范進行階段性康復指導,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配合空氣波壓力**儀進行**,觀察2組患肢周徑。結果 實驗組患者**水腫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尸<O.01)。結論 空氣波壓力**儀預防乳腺癌術后患肢**水腫效果明顯,省時省力。
關鍵詞:乳腺腫瘤;**水腫;空氣波壓力**儀
乳腺癌是威脅婦女健康*常見的惡性腫瘤,目前根治性手術**仍為乳腺癌的主要**手段。患肢**水腫是根治術后常見的慢性并發癥,據文獻報道,其發生率約為30%[1]。研究表明,患肢**水腫影響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嚴重者可導致無法工作,同時由于患肢腫脹、變形,患者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使身心遭受極大痛苦,嚴重影響生活質量[2.3]。本科在康復指導同時應用空氣波壓力**儀預防患肢**水腫,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6月~2010年10月本科收治的乳腺癌且行改良根治術患者12O例,全部為女性,年齡31~65歲,平均48.5歲。所有患者術前患肢功能均正常,營養良好,并排除糖尿病、高血壓急性波動期、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60例,2組患者年齡、文化程度、發病部位經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2組患者均行常規乳腺癌術后護理,同時由責任護士按規范進行階段性康復指導,每日監督患者功能鍛煉情況,實驗組在此基礎上于術后7~10d使用空氣波壓力**儀進行**。儀器使用方法:將儀器接上電源,將氣管插頭與主機的氣管插座連接好。患者取平臥位,暴露患肢及肩部,患肢與心臟呈水平位,將套袖包裹整個患肢至肩部。打開電源開關,旋轉壓力調節鈕,調節所需壓力。設定好時間開關,它會按照手一前臂一上臂一肩部順序,以3.5~4.0s間隙反復施加和釋放壓力。設置壓力從20~150mmHg,逐漸加強,每次**30min,每天2次,10d為一個療程。**時患肢用一次性專用敷料包裹,專人專用,避免交叉感染。**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肢皮膚顏色變化,詢問患者的感覺,如有不適,暫停**。
1.2.2 空氣波壓力**儀的禁忌癥:①急性炎癥性皮膚病;②心律不齊;③丹毒;④深部血栓性靜脈炎;⑤肺水腫;⑥ 急性靜脈血栓;⑦不穩定型高血壓;⑨安裝有人工心臟起搏器者。
1.2.3 觀察指標 2組患者均在手術前、后用皮尺測量患肢周徑,測量部位為腕橫紋上5cm、肘橫紋上、下各5cm、肩峰下5cm,4個部位的周徑并記錄,同時觀察患肢。2組均以術后4周時問相比較。患側上肢水腫*明顯處的周徑長比術前粗2cm以內為輕度水腫;患側上肢水腫*明顯處的周徑比術前粗2~5cm為中度水腫;患側上肢水腫*明顯處的周徑比術前粗5cm以上為重度水腫。
1.3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用SPSS11.5軟件處理,采用x2檢驗。
2 結果
實驗組:60例,無水腫56例(93.3%),輕度水腫4例,無中度水腫和重度水腫。
對照組:60例,無水腫45例(75%),輕度水腫11例,中度水腫4例,無重度水腫。
3 討論
3.1 氣壓**儀的**機制壓力循環漸進式變化的氣囊大面積地按摩擠壓深層組織,大大地增加了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加速組織胺、鉀離子等致痛物質的**,同時對血管、**管的擠壓促進血液、**的循環,起著滾壓泵樣的作用,在**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減輕患肢水腫[4]。
3.2 近年的研究證實:腋窩**結清掃是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必要步驟,而腋窩**結清掃造成的上肢**回流障礙,是上肢水腫發生的主要機制。防治**水腫關鍵在于早期預防。本科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配合應用空氣波壓力**儀**,通過肢體套筒中心分氣囊間歇性循環加壓,從而促使肢體組織間隙的過量積液由肢體遠端向近端擠壓,模仿肢體的靜脈**系統,促進靜脈血和**液沿正常生理方向回流,同時空氣波壓力**儀由遠端至近端的依次充氣、膨脹、放氣過程充分取代了向心性按摩的效果,從而能有效預防和減輕肢體水腫。
3.3 患肢**水腫是乳腺癌術后常見并發癥,且其發病機制中存在自行加重的惡性循環,因此壓力泵在**水腫早期、明顯的皮下纖維化發生前使用是*有效的嘲。空氣波壓力**儀是一種無創性**,對患者無副作用,應用后可有效降低**水腫發生率,促進患肢功能恢復,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是一種經濟、簡便而又有效的方法,值得在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