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 3.0標準2008年上市 傳輸速率達USB 2.0十倍
USB 2.0的速率為480 Mbps,而USB 3.0則可達到4.8Gbps。當然,很多設備不需要如此高的速率,但硬盤和***等設備對速度的要求還是很高的。
與USB 2.0相比,USB 3.0將更加節能。此外,USB 3.0是向下兼容的,支持USB 2.0設備。
USB 3.0標準又被稱為“PCI Express over cable”,具有與舊版相兼容標準,支持通用 I/O的接口,并將進行優化以降低能耗,同時改善計算機、消費者產品和移動產品領域的協議效率的產品,支持快速同步移動能力,能夠同時支持光學和數字組件規范,并具傳統USB 技術易用性和隨插即用的特性,目標是推出比目前傳輸速度快 10倍以上的產品,27GB的HD-DVD可以在70秒內下載完成。
USB 3.0的市場需求總結:超過10倍的速度提升;為所有平臺提供更出色的功耗控制;接口和線纜向下兼容USB 2.0;與USB2.0相同的程序與設備類型;支持設備虛擬化。
此外, USB 3.0 采用與有線 USB 相同的架構,除對 USB 3.0 規格進行優化以實現更低的能耗和更高的協議效率之外,USB 3.0 的埠和線纜能夠實現向后兼容,以及支持未來的光纖傳輸,是一個十分聰明的設計。
Patrick Gelsinger 指出,數字時代需要高速的性能和可靠的互聯來實現日常生活中龐大數據量的傳輸,USB 3.0可以很好地應對這一挑戰,并繼續提供用戶已習慣并繼續期待的 USB 易用性體驗。
Intel成立USB 3.0 推廣組,并希望 USB 設計學會( USB-IF )將作為 USB 3.0規格的行業協會,USB3.0 初步將采用離散硅設計,預期完整的 USB 3.0 規格可望于2008年上半年推出。
Mini USB3.0有接口將分為A、B兩種公口(Plug),而母口(Receptacle)將有B和AB兩種,從形狀上來看,AB母口可兼容A和B兩種公口,同時可以看到,3.0版公口的針腳是9針,而2.0則是5針。
USB3.0的公口和母口為了向下兼容2.0版,USB 3.0采用了9針腳設計,其中四個針腳和USB2.0的形狀、定義均完全相同,而另外5根是專門為USB 3.0準備的
USB3.0支持銅和光兩種線纜,使用光纖連接之后,速度可以達到USB 2.0的20倍甚至30倍
英特爾公司(Intel)和業界**的公司一起攜手組建了USB3.0推廣組,旨在開發速度超過當今10倍的超高效USB互聯技術。該技術是由英特爾,以及惠普(HP)、NEC、NXP半導體以及德州儀器(TexasInstruments)等公司共同開發的,應用領域包括個人計算機、消費及移動類產品的快速同步即時傳輸。隨著數字媒體的日益普及以及傳輸文件的不斷增大——甚至超過25GB,快速同步即時傳輸已經成為必要的性能需求。
USB 3.0具有后向兼容標準,并兼具傳統USB技術的易用性和即插即用功能。該技術的目標是推出比目前連接水平快10倍以上的產品,采用與有線USB相同的架構。除對USB3.0規格進行優化以實現更低的能耗和更高的協議效率之外,USB 3.0 的端口和線纜能夠實現向后兼容,以及支持未來的光纖傳輸。
“從邏輯上說USB 3.0將成為下一代*普及的個人電腦有線互聯方式”,英特爾技術戰略師JeffRavencraft說道,“數字時代需要高速的性能和可靠的互聯來實現日常生活中龐大數據量的傳輸。USB3.0可以很好地應對這一挑戰,并繼續提供用戶已習慣并繼續期待的USB易用性體驗。”
英特爾公司成立USB 3.0推廣組之初就希望USB設計學會(USB-IF)可以作為USB 3.0規格的行業協會。完整的USB3.0規格有望于2008年上半年推出,USB 3.0初步將采用離散硅的形式。
USB3.0推廣組,包括惠普、英特爾、NEC、NXP半導體以及德州儀器,致力于保護已有USB設備驅動器基礎設施和投資、USB的外觀以及方便使用的特性,同時繼續發揚USB這種**技術的功能。
“我們對USB2.0以及無線USB技術的支持彰顯了惠普致力于為客戶提供可靠的外圍設備互聯方式”,惠普公司負責打印成像與消費市場部門(ConsumerInkjet Solutions)的副總裁Phil Schultz說,“現在借助USB3.0,我們將為客戶創造打印機、數碼相機及其他外圍設備與個人電腦互聯的更佳體驗。”
“英特爾在兩代USB技術的開發和采用方面均走于行業前列,USB現在已經成為*受歡迎的計算和手持電子設備外圍接口”,英特爾**副總裁兼數字企業事業部總經理帕特·基辛格(PatrickGelsinger)表示,“由于市場發展支持客戶對龐大數據進行存儲和傳輸的需求,我們希望開發出第三代USB技術,可以利用現有的USB界面并對其進行優化來滿足這些需求。”
“自**安裝有線USB以來,NEC一直都是USB技術的支持者”,NEC電子SoC系統部門總經理KatsuhikoItagaki說道,“現在是時候進一步發展這個業已成功的互聯接口以滿足市場對龐大數據傳輸速度的更高需求,從而盡量縮短用戶等待的時間。”
“NXP很高興與其它**公司攜手推進世界**的互聯技術來滿足下一代外圍設備的需求”,NXP半導體商業互聯娛樂(BusinessLine Connected Entertainment)戰略和業務發展部總監Pierre-YvesCouteau說,“作為USB半導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商,NXP致力于推動超高速USB的標準化和應用。”
“隨著高速USB在個人計算、消費電子以及移動等各種細分市場內的普及,我們預計USB3.0將迅速取代USB2.0端口成為高帶寬應用領域的事實標準”,德州儀器Worldwide ASIC副總裁GregHantak表示,“德州儀器非常興奮USB 3.0的**性能將進一步拓展USB的應用領域并為用戶帶來更佳的體驗。”
關于USB 設計學會 (Universal Serial Bus Implementers Forum)
非盈利組織USB設計論壇(USB-IF)成立的宗旨是為USB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提供支持。通過其標識和認證項目,USB-IF為高質量、兼容性USB設備的開發提供協助,USB-IF還大力宣傳USB的優勢以及經其認證的產品的質量。
USB 3.0對IEEE 1394、eSATA等標準的影響
從USB 1.1的12Mbps升級到USB 2.0的480Mbps,提升幅度達到了40倍,而從USB 2.0標準升級到USB3.0標準僅為10倍,但這10倍速度的提升卻有著很大的應用意義,既然USB3.0的數據傳輸率達到了4.8Gbps,要遠遠高于其他傳輸標準,比如IEEE1394的數據傳輸通常為400Mbps~3.2Gbps之間,而號稱“USB移動硬盤終結者”的新一代eSATA標準也僅有3Gbps的數據傳輸率,那么,是否IEEE1394、eSATA就要面臨“下課”的結局呢?
實際上并非如此,因為IEEE 1394、eSATA有著自己的應用定位,IEEE1394標準,它的*大數據傳輸速率為3.2Gbps,在速度上落后于USB3.0,但提供了點對點傳輸功能,這樣不用依賴PC即可實現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同時支持同步和異步傳輸模式,可以連接63個設備,可以同時傳輸數字視頻及數字音頻信號,并且在采集和回錄過程中沒有信號損失,使得IEEE1394接口更加適合多媒體設備(如DV機、采集卡),這些都是USB 3.0標準無可比擬的。總體來看IEEE1394接口的應用更專業、更自由,不過正是由于這些專業性以及廠商的推廣力度不夠,IEEE1394設備的普及度不高,通常是一個設備同時擁有IEEE 1394接口和USB接口。
對于eSATA標準,它實際上是SATA接口的擴展,也稱為外置式SATA接口,支持即插即用,但在功能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不支持供電功能,而且必須配合主板上的eSATA接口使用,這意味著無法擺脫PC的使用限制,一般只適合移動硬盤、便捷DVD光驅及電視盒等設備使用,對于時下流行的消費數碼電子設備,就顯得無用武之地了,因而在USB3.0標準推出之后,eSATA是面臨競爭壓力*大的傳輸標準。但仍然要注意,由于eSATA源自主板上的SATA芯片,所以具備了引導啟動功能,也就是說,電腦連接eSATA硬盤或eSATA光驅可以啟動系統,而這是USB硬盤、USB光驅實現起來比較麻煩的,這對于系統維護、服務器在DOS數據下進行數據交換及其重要,不過對于普通大眾來說,eSATA的地位和發展或許就此終結。
USB3.0 Raw Cable 長度表 (單位:米)
STP衰減決定的長度 UTP衰減決定的長度 電子線壓降決定的長度
20AWG / / 5.3
22AWG / / 3.0
24AWG / / 2.0
25AWG / 5.0 /
26AWG 3.0 4.5 1.3
28AWG 2.5 3.0 0.8
30AWG 2.0 2.5 /
32AWG 1.5 1.5 /
34AWG 1.1 1.0 /
例如:(1P*28AWG+D+AL+My)*2C+1P*26AWG+2C*28AWG+AB 的結構,STP可以到 2.5米,UTP
可以到4.5米,電子線壓降可以到0.8 米,那麼此規格*終使用長度的是由其中*短的決定,
即此規格可以保証的*長使用長度為0.8米!
結論:USB3.0的使用長度,要同時結合 UTP、STP及電壓降這三個因素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