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動態磁滯回線?Bs、Hs 、Br、HD的物理意義 2.為什么用示波器能測動態磁滯回線?
鐵磁材料除了具有高的磁導率外,另一重要的磁性特點就是磁滯。設鐵磁性材料已沿起始磁化曲線磁化到飽和,磁化開始飽和時的磁感應強度值用表示。如果在達到飽和狀態之后使減小,這時的值也要減小,但不沿原來的曲線下降,而是沿著上一條曲線段下降,對應的值比原先的值大,說明鐵磁質磁化過程是不可逆的過程。當時,不為零,而是,稱為剩余磁感應強度,簡稱剩磁,這是鐵磁質的剩磁現象。要消除剩磁,使鐵磁質中的恢復為零,需加反向磁場,反向磁場強度稱為矯頑力。繼續增加反向磁場。材料又可被反向磁化達到反方向的飽和狀態,以后再逐漸減小反方向的磁場至零值時,和的關系將沿左下段變化,這時改變線圈中的電流方向,即又引入正向磁場。當磁場強度變化一個周期后,鐵磁質的磁化曲線形成一個閉合曲線,則形成如圖65-1所示的閉合回線。從圖69-1中可以看出,磁感應強度值的變化總是落后于磁場強度的變化,這種現象稱為磁滯,是鐵磁質的重要特性之一,上述閉合曲線常稱為磁滯回線。各種不同的鐵磁性材料有不同的磁滯回線,主要是磁滯回線的寬、窄不同和矯頑力的大小有別。磁滯回線是介質內部磁場強度和磁感應強度的關系曲線。
一般說來,鐵磁體等強磁物質的磁化強度M或磁感應強度B 不是磁場強度H的單值函數而依賴于其所經歷的磁狀態的歷史。以磁中性狀態(H=M=B=0)為起始態,當磁狀態沿起始磁化曲線0ABC磁化到C點附近(如圖)時,此時磁化強度趨于飽和,曲線幾乎與H軸平行。將此時磁場強度記為Hs,磁化強度記為Ms。此后若減小磁場,則從某一磁場(B點)開始,M隨H的變化偏離原先的起始磁化曲線,M的變化落后于H。當H減小至零時,M不減小到零,而等于剩余磁化強度Mr。為使M減至零,需加一反向磁場-,稱為矯頑力。反向磁場繼續增大到-Hs時,強磁體的M將沿反方向磁化到趨于飽和-Ms,反向磁場減小并再反向時,按相似的規律得到另一支偏離反向起始磁化曲線的曲線。于是當磁場從Hs變為-Hs,再從-Hs變到Hs時,強磁體的磁狀態將由閉合回線CBDEFEGBC描述,其中BC及EF兩段相應于可逆磁化,M為H的單值函數。而BDEGB為磁滯回線。在此回線上,同一H可有兩個M值,決定于磁狀態的歷史。這是由不可逆磁化過程所致。若在小于Hs的±Hm間反復磁化時,則得到較小的磁滯回線。稱為小磁滯回線或局部磁滯回線(見磁化曲線圖2)。相應于不同的Hm,可有不同的小回線。而上述BDEGB為其中*大的。故稱為極限磁滯回線。H大于極限回線的*大磁場強度Hs時,磁化基本可逆;H小于此值時,M為H的多值函數。通常將極限磁滯回線上的Mr及定義為材料的剩磁及矯頑力,為表征該材料的磁特性的重要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