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態合金的性能和特點
我們通常說物質有固態、液態、氣態三態,由于溫度、壓力的不同,物質的三態可以互相轉化。水在0℃時就變成了冰,在100℃時就變成了水蒸氣。水在0℃轉變成冰時叫做結晶。通常物體在結晶狀態下分子的排列是有序的,像一排排整齊的方陣,而在液態和氣態下分子的排列則是無序的,混亂的。物質在發生固態向液態或液態向氣態的轉變過程,通常稱之為相變。發生相變時的溫度是一定的。例如,冰水混合物的溫度是0℃,超過0℃就全變成了水,低于0℃就全變成了冰。現在我們發現自然界中還有另一種狀態,稱之為第四態,也叫無定形態或非晶態。物質處于這種狀態時,沒有固定的融點,它從固態向液態轉變時是逐漸軟化的。例如,玻璃、蠟、塑料等等。這種狀態內部的分子排列是無序的,但又約束在一定的范圍內,所以它即體現出固體的一些特性,又具有液體的一些特性。非晶態又稱之為亞穩態,將非晶態金屬升高一定的溫度,它會由非晶態轉變為晶態。從非晶態轉變為晶態的溫度點,我們稱之為轉晶點,一但轉變為晶態,它就是一種不可逆過程。
我們通常所說的晶態固體,如果它的內部沒有雜質,我們稱之為單晶,那么它們分子的排列就會十分整齊,宏觀上也就能體現出非常優良的力學、化學性能,遺憾的是沒有雜質的物質太少了。由于雜質的影響,通常晶態就不能以單晶,而是多晶的形態存在,就會有物理學上稱之為晶界、位錯、缺陷的現象。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使晶態物質的力學、化學性能大受影響。拿金屬材料來說,腐蝕往往沿著晶界向縱深發生,應力也往往沿晶界和位錯集中,造成材料斷裂、剝離。
這時候人們想到了非晶態,非晶態金屬由于它內部原子排列的無序性,就沒有晶界,沒有位錯,沒有缺陷,內部是均勻的,各向同性的,那么它應該可以克服晶態金屬的缺點,體現出許多優異的性能。
科學家們在研究非晶態金屬的時候發現,它確實有非常優良的力學化學性能。
非晶態金屬與相同成分的晶態金屬相比:一般具有較佳的抗拉強度,較好的硬度,較大的彈性橫量和非常優良的耐腐蝕性。
另外,非晶態金屬還有較好的磁學、電學特性。
例如,非晶態金屬的硬度一般都>600HV,Cr-C非晶態鍍層經熱處理后,硬度可以達到1800HV。
優異的抗拉強度。Fe基、Ni基、非晶態合金的抗拉強度普通>1Gpa,Co基非晶態合金的抗拉強度>2.5Gpa,達到芳淪的水平。
高耐蝕性的NiP非晶態合金,耐中性鹽霧可以達到1000小時。于1950年由Brenner發明的電鍍和化學鍍鎳磷合金在工業生產中已得到極度廣泛的應用。
專門研究磁學的專家還發現,由于非晶態金屬的各向同性,因此許多含有磁性基本元素(Fe、Co、Ni)和稀土金屬的非晶態合金具有優異的磁學性能。由基本元素(Fe-Si-B)和(Fe-Zr-B)系發展出了兩類國際上應用極其廣泛的軟磁材料。
另外在非晶態金屬中電性材料,彈性材料,巨磁阻材料,大塊非晶力學材料均有大量的報道。
非晶態金屬雖然有極其優異的性能,但生產它并不容易。物理學家和冶金學家從理論上論證,要想得到純的非晶態單質金屬,必須將液態金屬以106℃/秒的速度冷卻,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經長期研究、發現通常能夠制出的必要條件:兩種以上的元素,且元素原子直徑相差較大,(例如Fe和B,W和Fe),那么,用快淬方法,通過調整一定的元素配比,這樣冷卻速度可以降到103℃/秒,用化學方法和其他方法比較容易實現。
按目前的工業生產技術,生產非晶態合金的方法主要有四種。
(1) 快淬法(制取非晶薄帶) (2) 機械合金化法(制取粉末金屬)
(3) 化學鍍(如化學鍍鎳、化學鍍銅等) (4) 電鍍(Ni-W、Ni-P等)
其它方法還有爆炸法、真空沉積法等等。
形成的非金屬合金主要有兩大類:
一類是金屬元素,如(Fe、Co 、Ni、Cu)與非金屬元素C、P、S、Si、B等形成的合金;
一類是鐵族過鍍金屬,如(Fe、Co 、Ni 、Cu)與(W、Mo)金屬和稀土金屬等形成的非晶態合金.
非晶態合金是一類全新的合金材料。它研究的起步時間大約是1950年代,獲得大發展是1980年代,非晶態的物理研究和制造工藝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前沿課題,除了材料專家對它了解以外,世人對它的優良特性,應用領域知之甚少,然而,如今它正以迅猛的速度進入工業和民用領域。